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市 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的通知

部门:某区人民政府 | 栏目:规划动态 | 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网 | 作者: | 日期:2019-01-04 10:30:35 | 阅读: 2758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十三五”全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17日

 

“十三五”全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健康某建设的关键阶段。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作为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某2030”规划》《某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关于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机遇最好、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以加快实施,卫生与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初步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201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8.7%,为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居民健康素养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多部门协作合力应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与医疗卫生相关专业机构脱节,人员配备少,科普水平低;全市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服务能力与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十三五”时期,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健康某2030”规划》提出到2030年,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关于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完善机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二、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国、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某”建设。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提供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强化个人健康意识和责任,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二)坚持大健康理念。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

(三)坚持政府主导。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府在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政府目标管理的优先指标,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共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四)坚持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优势与作用,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作格局,使健康促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五)坚持创新发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发挥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运用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成熟经验,不断更新理念,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健全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加快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四、主要目标

2020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普及,人民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升,“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有效实施,健康促进县(区)、学校、机关、企业、医院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不断增进。

主 要 发 展 指 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目标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16

成人吸烟率

%

≤20

重点

领域

健康

素养

居民对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

%

≥85

居民对妇幼健康知识知晓率

%

≥50

居民对食品安全核心知识知晓率

%

≥50

居民对心理健康及精神障碍防治知识知晓率

%

≥60

健康

环境

每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创建

≥2

每县(区)健康社区比例

%

≥20

每县(区)健康家庭比例

%

≥20

组织

保障

区域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配置率

人/10万人口

≥1.75


        五、重点任务

(一)推动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实处。开展高层倡导,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覆盖各个部门的健康促进工作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统筹领导当地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推动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积极支持各部门建立和实施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对健康的影响。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应对和解决威胁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二)大力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全面推进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县(区)、健康社区(村镇)建设,统筹做好各类城乡区域性健康促进的规划、实施及评估等工作,实现区域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创建活动。针对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健康服务提供、健康素养提升等工作,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协助制订完善创建标准和工作规范,配合做好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推广,推动健康促进场所建设科学规范开展。

(三)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国民营养计划等为重要抓手,充分整合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与教育资源,利用好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婚育新风进万家、卫生应急“五进”活动等平台,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特别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主阵地作用,提供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均等化,提升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深入推进健康文化建设。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和方针政策,宣传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公众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刻认识。推进以良好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健康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优势与作用,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作格局,使促进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六、专项行动

(一)健康影响评价评估专项行动。相关部门要建立并实施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对健康的影响。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价,重点围绕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等领域,做好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改水改厕、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工作。

(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打造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品牌,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建设。继续开展健康中国行活动,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15版)》为核心,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主题,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注重发挥医生、教师、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建立覆盖县区的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方法,定期开展监测,为健康相关政策制定和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三)健康科普专项行动。建立卫生计生主管部门与新闻媒体主管部门协作机制,指导本地加强健康科普平台建设,打造权威健康科普平台,规范健康科普工作。建设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为相关机构提供权威的专家和信息资源。配合制定媒体健康科普工作规范和指南,加强媒体从业人员培训和交流,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办好养生保健类节目和栏目,促进媒体健康科普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加强健康科普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科学理性应对健康风险因素。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四)控烟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创新烟草控制大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良好社会风尚。认真贯彻落实《某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管理办法》(市政办发〔2017〕160号)文件精神,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努力建设无烟环境,强化公共场所控烟主体责任和监督执法,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深入开展建设无烟卫生计生系统工作,发挥卫生计生系统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为吸烟者提供戒烟指导和帮助,提高戒烟干预能力。

(五)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形成统一归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市、县(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工作能力。县(区)、乡(镇、街道)卫生计生服务机构明确承担健康教育任务,因地制宜推行基层计划生育专干转岗培训承担健康教育职能,大力培养城乡健康指导员,加强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力量。

(六)心理健康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大力倡导不歧视、宽容、接纳和关爱的社会氛围。依托12320健康热线和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设立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加强对特定职业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七)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全面普及合理膳食和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全面普及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知识,重点向公众普及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解读食品安全标准,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的了解,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共晓、共享、共治”。推进健康合理膳食和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预防和控制居民营养性疾病。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某市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委,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设立相应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制定计划,落实工作。把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机制,促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经费保障。推动政府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必要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规定保障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确保中央补助地方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做好实施监测。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导考核和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与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